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我要自由!

我要自由,我唔要工作,
今日係星期五,為何我仍未食晚飯,仍在工作!
我的種子啊,你們要好好為我工作啊!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牛市悄悄兩週年的啟示

你我有沒有犯下同樣的錯呢?
 
3月 21日 星期一
撰稿:SmartMoney David Callaway
 
《華爾街日報》--事實證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沒有下跌到3,000點;對銀行和汽車業的救市計劃並沒有使美國陷入泥潭;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後,華爾街投資銀行也沒有像用衍生品紙片搭起來的房子那樣分崩離析。
最近,美國迎來了金融危機後的牛市兩週年紀念日。這個日子值得投資者們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我們從2008年至2009年初這場大規模金融危機中所得到的一些教訓。
回首兩年前的3月9日,市場一片愁雲慘霧。買入並持有的投資方式被宣判死亡。股市在此前的18個月時間裡下跌50%至60%,而且連續六個月出現下跌,很多投資者深信,市場在他們有生之年都無法恢復元氣了。

退休老人和很多投資者都是在當年的1月份或2月份拋售了所持股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投資記錄上自己的畢生積蓄月復一月地付諸東流,這種痛苦到那個時候已經讓人難以承受了。現在看來這個時機是完全錯誤的。

投資市場連日出現三位數下跌的殘酷現實,讓美國政府發出了有關失業、經濟衰退、蕭條和政治紛爭的悲觀言論,這大大打擊了人們的信心。從前任手中接手了救市計劃後,美國的新總統努力地延續這些政策——結果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然而受挫的美國人卻將憤怒轉嫁到了他的身上。
然後,在那個春天的星期一——這個日子和往日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股市觸底反彈了。股市在隨後的幾週時間里上漲了20%,而投資者都在觀望並且議論著:這是否僅僅是股市漫長下跌過程中又一次貌似觸底反彈的假像。而事實並非如此。
過去兩年來,全球經濟艱難地緩慢復甦——直到現在才開始走入正軌——這一點已經得到了整個市場的見證,即使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是怎麼一回事。轉捩點歷來如此:它無從預見。
在隨後的24個月裡,道瓊斯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上漲近一倍,黃金價格上漲數百美元,創下每盎司超過1,400美元的新記錄。而在金融危機前十年大部分時間裡大幅上漲的油價則進入了冬眠期,僅僅在八週之前才重新開始上漲。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人們對赤字激增、全球主要銀行的脆弱狀態、伊朗核能力和核意圖以及整個歐洲單一貨幣計劃心存恐懼和擔憂的大背景之下。
與此同時,我們已經被iPad、Twitter和流動通訊革命為我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可能性深深吸引——此外,在北非和中東的問題上,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是:科技如何影響社會和政治變革。

投資者們得到的教訓不應該被忘記。買入並持有投資戰略並不是因為一時流行而延續了幾十年。那些沒有拋售、繼續持有的投資者——比如,堅持定投——在過去幾年中的投資表現都很不錯。

多樣化的投資組合會明投資者捕捉到市場最佳行情,當前主要是黃金和新興市場,同時避開最大的風險,當前是石油和藍籌股。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天聽到的那些新聞、觀點和不同意見,雖然隨著人們之間的聯繫不斷加強而愈來愈響亮,但在我們做出長期甚至短期投資決定的時候,最好還是捂上耳朵
有些人認為,週年紀念,比如股市的里程碑事件,不過是一組隨機的日子和數字,並不蘊含什麼特殊的意義。但眼下這個時刻值得我們在黑莓手機上查一查,然後想一想我們從兩年前的那些黯淡時光裡走出了多遠。以及接下來我們還要走多遠。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做百萬富翁有多難?石鏡泉

石鏡泉老師係我尊敬及欣賞的一位老師!
 
做百萬富翁有多難?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最近花旗銀行發表了個香港百萬富翁人數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港人成為百萬富翁。但另一邊,又有報道愈來愈多香港人赤貧,究竟是做百萬富翁難,還是做赤貧難?
花旗銀行在香港公布關於香港百萬富翁的調查,以流動資產計算,2010年持有超過100萬元(港幣.下同)的人士增加42%,至55.8萬人,創8年來新高。
這些百萬富翁中57%是男性,43%是女性,平均年齡是46歲,低於前年的51歲。而有兩成一的富翁是退休人士,專業人士及全職家庭主婦各佔一成七和一成半。
新晉升百萬富翁的人中,有47%投資者的財富來自投資股票、基金、人民幣產品及外幣,29%富翁的財富來自物業投資。
這些富翁們所持有的平均流動資產,同比下跌13%至330萬元,但若連同物業價值計算,去年每人持有的平均淨資產為980萬元,同比升3%。
大多數人都知赤貧即是冇錢,這個很易界定,冇錢開飯,肯定是赤貧。但怎才叫做富?花旗用的定義是要有100萬港元的流動資產就叫富,這個100萬元如果全是現金、股票、債券,意義都不一樣。
有個人有10層樓,5層供完,有5層要供,全部租金收入夠供樓兼生活費,銀行存款不足100萬,沒有股票也沒有債券投資,這個人富不富?
有個人剛領了退休金,銀行存款足100萬,但是租樓住,這個人富不富?
大家肯定會謂前者沒有100萬流動資產是富,後者雖有100萬流動資產,但就不一定能稱富,再過幾年可能要跌出百萬富翁行列,如果再無收入,到20年後,如不幸有場大病就可能會變成貧。
收大於支才可恒久富有
上述兩個例子說明一件事,要富,或持久地富,不可以只是今時有錢,中國人那句:「坐食山崩」,又或「家有二千,每日二錢,全無生計,用得幾年」已充分說明了問題,「富」是個動態的,可以持續的過程,而不是剎那光輝。剛領了100萬退休金但就無其他資產,可能只是剎那光輝,領了100萬退休金再加上其他資產,是錦上添花,就算冇100萬退休金,但如有10層樓收租,只要不嫖賭飲蕩吹,應是可望恒久富有,原因是收入應大於支出。
如按上述的「剎那光輝」、「錦上添花」、「恒久富有」的定義來論富不富,可以見到要做到有機會恒久富有,並不易為。花旗銀行亦做了個2009年的百萬富翁調查,其中有富翁的分布地,頗有啟示性。
港島區再度成為香港富翁人數佔比最高的地區,以21至79歲的成年人計,每7人就有一人是百萬富翁,而港島區又以中西區富翁最為密集,每5人就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有別於2008年,九龍區百萬富翁比例跑輸新界及離島區,成為香港富人比例最低的地區,其中黃大仙區百萬富翁比例最小,每48人才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2009年新界及離島區平均每17人有一個百萬富翁,富翁比例較2008年每19個人有一個百萬富翁的水平有所提升,相反九龍區則由2008年每17人有一個百萬富翁,降至每18個人才有一人是百萬富翁,在三大地區中包尾。
過去5年香港各地區的百萬富翁人數變化,發現一些傳統富人區的富人人數正在減少,而一些新晉富人區正在冒起。調查顯示,港島南區的百萬富翁人數由2005年的3.5萬人降至2009年的2.1萬人,而觀塘區及西貢、將軍澳區的百萬富翁人數5年內均顯著增加1.7萬人,分別由2005年的3,000人增至2萬人,以及由1.3萬人增至3萬人。
以富人們的性別來劃分,2009年香港「百萬富婆」的佔比超過「百萬富翁」。調查指,2009年「百萬富婆」佔比達52%,為2003年花旗百萬富翁調查開設以來最高水平,並是繼2006年後第二次女性佔比超越男性。
接受調查的6,600多位受訪者中,靠「打工致富」的白領佔比最小,僅為8%,而已經打拼了大半生兼有積蓄的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婦,在百萬富翁中的佔比最大,分別為28%和19%,合計近50%。
不少人以為深水埗是窮人集中地,卻原來深水埗也不乏百萬富翁,最乏百萬富翁的竟是黃大仙,何故?
深水埗在戰前已開發,有不少商舖,以前亦有不少工廠,故有底子。黃大仙是六、七十年代才開發,雖然觀塘亦是同一時期開發,但觀塘的商舖、工廠較多,故易出富翁,此中說明要富,便先要有可富之機才可。
至於百萬富婆之所以較百萬翁為多,可能說明兩件事︰一、男人命短,死後遺產交與太座;二、男人不善理財,豪花了,但婆仔數口精,儉而成富,當然如是在半山區、南區的富裕女人,一可能是某人之新歡,又或是某人之舊歡,離婚之時也分了不少家產,自然可富。當然今時社會上不少工作都是女性優於男性,女強人多了,我等小男人便要見拙。
值得大家留心的是,為何傳統富人區富翁人數急減?可以是移民可以是搬家,應該不是由富變貧啩!但西貢與將軍澳區富翁人數冒起,就肯定是由貧變富者居多,認識些西貢原居民,有人肯用千五萬買他們所住的屋,認真富貴逼人來!
要下一代也富是要付出不少代價的,花旗於2009年的富翁調查顯示︰
18%香港百萬富翁將子女送去國際學校接受教育,該比例遠高於非百萬富翁家庭的6%。
就算同是就讀於國際學校,百萬富翁家庭小孩平均每年學費達11萬元,也遠高於普通家庭小孩平均每年4.9萬元的學費。
百萬富翁也極為重視子女的課外活動。調查指,在補習、音樂及健身三項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上,百萬富翁家庭的每月開銷達5,500元,是普通家庭每月3,000元的近兩倍。
不過,父母樂意花錢並不代表子女真心喜歡,29%百萬富翁坦言,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並不是孩子自己的興趣,而是作為父母的一種期許,希望豐富他們的生活,以及達到學校的要求。
不少人會大叫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不光是香港才有,中國如是,歐美也如是,原因是不少窮人是三無
知識有助脫貧致富
三無不是無樓,無錢,無福利,而是:無知識,無資本,無關係。富人子女只要肯唸書,便肯定可以有知識、有資本、有關係。窮人基本上是無資本、無關係、窮人要脫貧致富,怕只能透過先有知識這一途。筆者和不少同輩人,都是從貧窮中來,今時能倖免於赤貧,都是好彩有個讀書的機會,深知有知識之可貴。今時不少為窮人爭福利者,政府為窮人提供福利者,又對保證窮人有書讀,做了多少工作?有書讀不是有學位,更要讀得上、讀得好,得到生活,謀生,搵銀的知識。今時看來似乎是做百萬富翁易過去脫貧,而這正是筆者為今時貧者感到的悲哀,亦因此,筆者多年來的捐助,都是助學多過買奶粉,因為向三無者,提供資本,是長貧難顧,提供關係,亦難作安排,惟有提供學習,才是人助自助之道。希望港府能多照顧此,好過亂派六千蚊,同樣受益的貧者,就算生活上緊一點,也希望能好好用這六千蚊去讓下一代去求知。當社會上是做百萬富翁也不難時,社會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