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泉老師係我尊敬及欣賞的一位老師!
做百萬富翁有多難?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欄名:經濟與投資
最近花旗銀行發表了個香港百萬富翁人數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港人成為百萬富翁。但另一邊,又有報道愈來愈多香港人赤貧,究竟是做百萬富翁難,還是做赤貧難?
花旗銀行在香港公布關於香港百萬富翁的調查,以流動資產計算,2010年持有超過100萬元(港幣.下同)的人士增加42%,至55.8萬人,創8年來新高。
這些百萬富翁中57%是男性,43%是女性,平均年齡是46歲,低於前年的51歲。而有兩成一的富翁是退休人士,專業人士及全職家庭主婦各佔一成七和一成半。
新晉升百萬富翁的人中,有47%投資者的財富來自投資股票、基金、人民幣產品及外幣,29%富翁的財富來自物業投資。
這些富翁們所持有的平均流動資產,同比下跌13%至330萬元,但若連同物業價值計算,去年每人持有的平均淨資產為980萬元,同比升3%。大多數人都知赤貧即是冇錢,這個很易界定,冇錢開飯,肯定是赤貧。但怎才叫做富?花旗用的定義是要有100萬港元的流動資產就叫富,這個100萬元如果全是現金、股票、債券,意義都不一樣。
有個人有10層樓,5層供完,有5層要供,全部租金收入夠供樓兼生活費,銀行存款不足100萬,沒有股票也沒有債券投資,這個人富不富?
有個人剛領了退休金,銀行存款足100萬,但是租樓住,這個人富不富?
大家肯定會謂前者沒有100萬流動資產是富,後者雖有100萬流動資產,但就不一定能稱富,再過幾年可能要跌出百萬富翁行列,如果再無收入,到20年後,如不幸有場大病就可能會變成貧。
收大於支才可恒久富有
上述兩個例子說明一件事,要富,或持久地富,不可以只是今時有錢,中國人那句:「坐食山崩」,又或「家有二千,每日二錢,全無生計,用得幾年」已充分說明了問題,「富」是個動態的,可以持續的過程,而不是剎那光輝。剛領了100萬退休金但就無其他資產,可能只是剎那光輝,領了100萬退休金再加上其他資產,是錦上添花,就算冇100萬退休金,但如有10層樓收租,只要不嫖賭飲蕩吹,應是可望恒久富有,原因是收入應大於支出。
如按上述的「剎那光輝」、「錦上添花」、「恒久富有」的定義來論富不富,可以見到要做到有機會恒久富有,並不易為。花旗銀行亦做了個2009年的百萬富翁調查,其中有富翁的分布地,頗有啟示性。
港島區再度成為香港富翁人數佔比最高的地區,以21至79歲的成年人計,每7人就有一人是百萬富翁,而港島區又以中西區富翁最為密集,每5人就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有別於2008年,九龍區百萬富翁比例跑輸新界及離島區,成為香港富人比例最低的地區,其中黃大仙區百萬富翁比例最小,每48人才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2009年新界及離島區平均每17人有一個百萬富翁,富翁比例較2008年每19個人有一個百萬富翁的水平有所提升,相反九龍區則由2008年每17人有一個百萬富翁,降至每18個人才有一人是百萬富翁,在三大地區中包尾。
過去5年香港各地區的百萬富翁人數變化,發現一些傳統富人區的富人人數正在減少,而一些新晉富人區正在冒起。調查顯示,港島南區的百萬富翁人數由2005年的3.5萬人降至2009年的2.1萬人,而觀塘區及西貢、將軍澳區的百萬富翁人數5年內均顯著增加1.7萬人,分別由2005年的3,000人增至2萬人,以及由1.3萬人增至3萬人。
以富人們的性別來劃分,2009年香港「百萬富婆」的佔比超過「百萬富翁」。調查指,2009年「百萬富婆」佔比達52%,為2003年花旗百萬富翁調查開設以來最高水平,並是繼2006年後第二次女性佔比超越男性。
接受調查的6,600多位受訪者中,靠「打工致富」的白領佔比最小,僅為8%,而已經打拼了大半生兼有積蓄的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婦,在百萬富翁中的佔比最大,分別為28%和19%,合計近50%。
不少人以為深水埗是窮人集中地,卻原來深水埗也不乏百萬富翁,最乏百萬富翁的竟是黃大仙,何故?
深水埗在戰前已開發,有不少商舖,以前亦有不少工廠,故有底子。黃大仙是六、七十年代才開發,雖然觀塘亦是同一時期開發,但觀塘的商舖、工廠較多,故易出富翁,此中說明要富,便先要有可富之機才可。
至於百萬富婆之所以較百萬翁為多,可能說明兩件事︰一、男人命短,死後遺產交與太座;二、男人不善理財,豪花了,但婆仔數口精,儉而成富,當然如是在半山區、南區的富裕女人,一可能是某人之新歡,又或是某人之舊歡,離婚之時也分了不少家產,自然可富。當然今時社會上不少工作都是女性優於男性,女強人多了,我等小男人便要見拙。
值得大家留心的是,為何傳統富人區富翁人數急減?可以是移民可以是搬家,應該不是由富變貧啩!但西貢與將軍澳區富翁人數冒起,就肯定是由貧變富者居多,認識些西貢原居民,有人肯用千五萬買他們所住的屋,認真富貴逼人來!
要下一代也富是要付出不少代價的,花旗於2009年的富翁調查顯示︰
18%香港百萬富翁將子女送去國際學校接受教育,該比例遠高於非百萬富翁家庭的6%。
就算同是就讀於國際學校,百萬富翁家庭小孩平均每年學費達11萬元,也遠高於普通家庭小孩平均每年4.9萬元的學費。
百萬富翁也極為重視子女的課外活動。調查指,在補習、音樂及健身三項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上,百萬富翁家庭的每月開銷達5,500元,是普通家庭每月3,000元的近兩倍。
不過,父母樂意花錢並不代表子女真心喜歡,29%百萬富翁坦言,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並不是孩子自己的興趣,而是作為父母的一種期許,希望豐富他們的生活,以及達到學校的要求。
不少人會大叫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不光是香港才有,中國如是,歐美也如是,原因是不少窮人是三無。
知識有助脫貧致富
三無不是無樓,無錢,無福利,而是:無知識,無資本,無關係。富人子女只要肯唸書,便肯定可以有知識、有資本、有關係。窮人基本上是無資本、無關係、窮人要脫貧致富,怕只能透過先有知識這一途。筆者和不少同輩人,都是從貧窮中來,今時能倖免於赤貧,都是好彩有個讀書的機會,深知有知識之可貴。今時不少為窮人爭福利者,政府為窮人提供福利者,又對保證窮人有書讀,做了多少工作?有書讀不是有學位,更要讀得上、讀得好,得到生活,謀生,搵銀的知識。今時看來似乎是做百萬富翁易過去脫貧,而這正是筆者為今時貧者感到的悲哀,亦因此,筆者多年來的捐助,都是助學多過買奶粉,因為向三無者,提供資本,是長貧難顧,提供關係,亦難作安排,惟有提供學習,才是人助自助之道。希望港府能多照顧此,好過亂派六千蚊,同樣受益的貧者,就算生活上緊一點,也希望能好好用這六千蚊去讓下一代去求知。當社會上是做百萬富翁也不難時,社會自然和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